經(jīng)歷·感動
發(fā)布時間:2008-09-12 17:31:00 訪問次數(shù): 江西省信豐縣委組織部 陳曉建 信息來源: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
-
我是江西省信豐縣委組織部黨員電教中心的一名干部,在將近5年的組織工作生涯里,我一直為自己微不足道的工作能帶給當?shù)厝罕妼嵒荻院?,一直為當?shù)匕傩盏钠椒泊緲恪ゴ笊屏级袆?,一直為當?shù)攸h員在科技致富路上表現(xiàn)出來的無私奉獻、殫精竭慮而熱淚盈眶。
送彩電
我們這里有些地方是山區(qū),在連綿起伏的群山里,零星地散落著一些村子。為了盡快讓黨員電教占領邊遠山區(qū)的農(nóng)村文化陣地,縣委組織部決定向這些文化盲點村無償贈送彩電和DVD影碟機等電教設備。
第一個發(fā)放對象是離縣城五十多里的油山鎮(zhèn)長安村。由于山路崎嶇,我租了一輛農(nóng)用車,在車里墊了好許些稻草后,小心翼翼地把彩電、影碟機和幾十盒電教片放進車里,綁好。車子在路上顛簸了一個多小時后,我遠遠地看見了一群人敲著鑼鼓放著鞭炮前來迎接,從他們的眼神里,我分明看到了一種渴望和一種期盼。村支書是名瘦高精壯的中年男子,叫陳美說,當聽說我跟他是同姓本家時,他的雙手不停地握著我的手,久久不愿松開?!拔遗文銈冋媸桥蔚锰昧?。自從前幾年村里通了電以后,我們就一直盼著能把閉路電視拉進來,可是山太高,很難啊。這次你們把電教設備和這么多電教片送過來,我和老表們真不知道怎么感謝你們!”
安裝和調(diào)試完電教設備后,他執(zhí)意要我留下來到他家里吃一頓便飯,并說:“我知道你們有紀律,可是我這是私人招待。”看著樸實、真誠的支書,我不忍心一下子拒絕,只好說部里還有急事,必須早點趕回去。他見拗不過我,便招呼人煮了一碗酒釀蛋,說:“山里的人沒有其它什么招待,但這碗蛋你得一定吃掉?!蔽倚睦镆魂嚫袆?,更覺得有一份責任在鞭策。
當我剛坐上車,陳支書好象突然想起了什么,欲言又止地喊住我:“小陳,過段時間你還會來我們村嗎?”“肯定會常來看看的?!薄斑@次你送了不少黨建類片子來,但我們村里今年想發(fā)展臍橙、無籽西瓜,有沒有這方面的片子送下來?”聽了這話,我懊悔不已,部里購了那么多科教片,為什么就沒帶來呢?車子啟動了,我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在開展“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學習實踐活動中,作為一名組工干部,我為什么就不能在為農(nóng)村黨員群眾服務的同時,再細心一點,再想遠一點?
傳技術
有一天,我像往常一樣,來到大塘埠鎮(zhèn)長崗村黨員電教示范戶肖澤貴家,剛一進門,便聽見放電視的聲音和上課的聲音。原來肖澤貴正揣著技術光盤和技術資料,放一段電視講一段課,大伙們聽得十分專心。“小陳,你又送什么好碟子來了!”看見我,大家一下子圍了過來。肖澤貴則像挖寶藏一樣翻著我的包,每看到一塊自己合意的碟子,就高興得象小孩子似的。
大塘埠鎮(zhèn)是全縣的果業(yè)大鎮(zhèn),剛開始,很多村民由于不懂技術,果是種了不少,但經(jīng)濟效益不明顯。為此,我縣黨員電教工作主動跟進,決定通過創(chuàng)辦黨員電教示范戶來帶動村民科技致富,肖澤貴便是眾多電教示范戶中的一戶。在他的帶動下,長崗村科技種果的熱情高漲。去年,全村80%以上的果農(nóng)通過看電教片學會了臍橙的種植技術,其中靠種果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的就有50多戶,2萬元以上的有200戶。果農(nóng)李茍崽高興地說:“上級買機子,錄像教法子,我們得票子,今后不愁沒有好日子?!笨吹阶约旱墓ぷ饔辛诉@么好的成效,我的心甭提有多高興。
前段時間,我下鄉(xiāng)又來到肖澤貴家,不見了他,只見一個二十歲左右模樣虎氣生生的后生放著錄像。他好象認識我,大方地和我打著招呼。我問:“老肖呢?”后生說:“我父親住院去了?!蔽乙苫蟮貑枺骸澳愀赣H什么?。俊薄澳翘焖谀毘葮湎轮v課,不知怎么回事摔了一跤,斷了三根骨頭。我從打工的地方回來后,本來要照顧他的,硬是被他從醫(yī)院給趕回來,說要給果農(nóng)們放錄像?!蔽衣牶蟀胩煺f不出話來,心里久久不能平靜。
一位普普通通的農(nóng)村黨員,一位甚至連電費都要自己墊付的電教示范戶,為了讓更多的群眾學到科技種果技術,不求名利,不計個人得失,這是一種對黨對群眾多么樸實、平凡和偉大的感情啊。就在那一刻,我的眼睛一下子濕潤了,我想,黨員電教這樣深深地扎根在了農(nóng)民科技致富的希望里,它將永遠是一項崇高的事業(yè),永遠充滿著活力!
拍片子
拍攝和制作電教片也是我的一項重要工作,有時,我和電視臺記者白天不辭辛苦地深入村組、單位和企業(yè)采訪,晚上則一字一句地琢磨電教片腳本,經(jīng)常被拍攝對象的感人事跡感動得熱淚盈眶。印象最深的是到崇仙鄉(xiāng)逕頭村拍攝一位身患絕癥的村黨支部書記,叫李坊林。這個村是全鄉(xiāng)的經(jīng)濟活躍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4000元。然而與村里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他的家卻十分清貧,屋里除了一輛舊摩托車、一臺17寸彩色電視機、幾張桌凳、兩個床鋪外,幾乎再無他物。
李坊林的物資是清貧的,但精神卻是富有的。就是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仍拄著拐杖,幫助村民聯(lián)系西瓜、蠶絲的銷售。他說,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剛剛建立起來的900畝蠶?;?,這是一個新產(chǎn)業(yè),千萬不能倒掉。我從他有點渾濁卻又炯炯有神眼睛里,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震撼。他走的那天,許多村民自發(fā)地從山上采來梔子花,灑落在村旁的水溪里。村民們說,這種清香潔白的野花,就是我們老書記的化身,不然,為什么今年漫山遍野開得都是?于是,我把這次片子的最后一個鏡頭,定格在了那水中旋轉(zhuǎn)不停的梔子花里。
能讓李坊林在九泉之下欣慰的是,蠶桑業(yè)最終成了逕頭村乃至崇仙鄉(xiāng)的支柱產(chǎn)業(yè),一批又一批養(yǎng)蠶專業(yè)戶走上富裕路,一棟又一棟小康樓在山鄉(xiāng)矗立。在那些拍片的苦并感動著的日子里,我覺得我每天都在接受全新的教育,每天都在宣傳黨員先進性的工作中感動不已。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思考,雖然我工作在機關,但我卻更愿意走進農(nóng)村,親近農(nóng)民。因為那里有廣袤的土地,有我一生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