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的文化透視與廉政文化建設
發(fā)布時間:2009-07-28 17:17:00 訪問次數: 中共遼寧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 唐曉清 牟廣東 信息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

全國黨校系統(tǒng)“執(zhí)政經驗與執(zhí)政規(guī)律”理論研討會在沈陽召開
“執(zhí)政經驗與執(zhí)政規(guī)律”理論研討會觀點摘編
[內容提要] 腐敗的滋生和蔓延既是一種政治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必須高度重視廉文化的作用。廉政文化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社會文化和大眾文化,必須面向全社會,強化社會效應;廉政文化建設的過程是與腐敗文化的動態(tài)博弈過程,必須把批判和抵制腐朽文化作為廉政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當前廉政文化建設的關鍵,是針對腐敗文化的消極效應健全相應的機制,通過機制創(chuàng)新來推動反腐倡廉建設的持久深入開展。
[關鍵詞] 廉政文化 反腐倡廉 機制建設
反腐倡廉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諸多方面。從文化視角審視當前腐敗的滋生和蔓延,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反腐敗不單純是一場政治斗爭,更是一場文化斗爭,需要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因此,按照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大力推進廉政文化建設的要求,準確界定廉政文化的內涵,突出廉政文化建設的針對性,加強廉政文化的機制建設,是新形勢下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推動反腐敗斗爭深入開展的重要課題。
一、從文化視角審視腐敗消極效應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國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力度不斷加大,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和階段性成果。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反腐敗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的同時,我們也開始面臨著更加復雜的矛盾和問題,如我們已經建立了一系列反腐敗的法規(guī)、條例和制度,但在實踐中卻難以有效貫徹執(zhí)行;懲治腐敗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大,卻仍然跟不上腐敗的蔓延速度;在反腐敗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時,許多人反而對解決腐敗問題越發(fā)失去信心。反腐敗似乎進入兩難境地。面對上述種種問題,從新的視角審視和研究反腐敗問題,已經成為新形勢下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的重大課題。
腐敗的滋生和蔓延是一種政治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研究表明,在具有不同文化傳統(tǒng)的國家和地區(qū),腐敗的發(fā)生與表現形式也存在明顯的不同。[1]綜觀目前我國反腐敗面臨的形勢,筆者認為,最大的難點是腐敗現象已經逐漸演變成一種腐敗文化。雖然這種腐敗文化在我國當今的社會意識中沒有成為主流文化,但它卻已經具有一定的社會性。正是借助文化傳播的社會性,腐敗在向社會的各個層面延伸和滲透,并開始形成了一系列消極效應。這種消極效應主要表現在:
腐敗文化的蔓延擴散效應。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滲透功能。黑格爾在分析西方中世紀教會的腐敗原因時指出:這種腐敗決不是偶然的、如一些人所說是單純?yōu)E用權力的結果,因此只要遏制了某些人的私欲即可將其消除;相反,這不僅是一種源于制度原因而必然的、根深蒂固的腐敗,而且是一種不斷地向一切空間彌漫的死癥,它注定到處孳生出權力欲、放縱淫欲、種種野蠻和卑鄙的腐敗情形、偽善和欺騙。這里所講的實際就是腐敗文化的蔓延效應。當腐敗現象逐漸演變成腐敗文化時,社會上對腐敗的心理開始由不正常轉為正常,大多數人對腐敗的態(tài)度也由開始的“深惡痛絕”轉變?yōu)椤傲曇詾槌!保灰挥|及個人利益就聽之任之,甚至抱著“改變不了環(huán)境就適應環(huán)境的心理”。在這樣的心理文化氛圍中,腐敗現象就會成為行為準則,成為生活方式,并向社會各個層面延伸,形成蔓延擴散效應。
腐敗文化的群體壓力效應。文化是一種軟環(huán)境,客觀上具有心理調控功能。當腐敗現象逐漸演變成腐敗文化時,就會形成一種潛規(guī)則,誰破壞了這種潛規(guī)則,就會受到群體壓力的作用,最終不得不從眾,身不由己地按照大多數人的腐敗行為方式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在現實生活中,為什么一些不貪不占、清正廉潔、一身正氣的干部時常會被孤立?為什么一些敢于與腐敗斗爭的人卻為周圍所不容?原因很簡單,就是廉潔自律行為與堅持原則的人,與周邊的腐敗文化格格不入,破壞了腐敗文化籠罩下的“潛規(guī)范”。在這種腐敗文化氛圍里,意志脆弱者想不腐敗都困難,于是一些人不得不迎合風俗,隨波逐流,越來越多的人卷入其中,致使腐敗現象日益泛濫。這種腐敗文化的群體壓力效應是腐敗現象猖獗的深層文化誘因。
腐敗文化的癌病變效應。文化具有內化作用和銷蝕功能。當腐敗現象逐漸演變成腐敗文化時,就會像癌細胞那樣滲透到肌體中,產生癌病變效應。因此,腐敗文化也被稱為“政治之癌”。對于執(zhí)政黨及其執(zhí)掌的政權而言,當腐敗文化逐漸形成后,就會侵蝕黨的肌體,導致黨內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權力觀發(fā)生蛻變,使黨員產生政治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化、人生信仰迷茫的現象,并使得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力和整合力出現一定程度的淡化和弱化,甚至銷蝕黨的執(zhí)政基礎,降低人民群眾對整個制度和政權的社會認同度,逐漸削弱執(zhí)政黨和國家政權的動員力。當腐敗文化遍布并滲透到整個政治肌體時,就會出現癌病變效應,執(zhí)政黨和國家政權都將面臨政治危機。
綜合上述分析不難看出,社會上存在腐敗現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腐敗文化的形成。只要腐敗文化存在,僅僅是懲處一些腐敗分子,而不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蕩滌腐敗文化,反腐敗就會停留在治標不治本的低級階段,甚至出現腐敗越反越多、越反在群眾中的威信越下降的現象。因此,反腐敗絕不單純是一場政治斗爭,更是一場文化領域的較量,反腐倡廉建設迫切需要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從這個意義上講,強調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是繼續(xù)深化源頭治腐的一個重要舉措,對于營造社會氛圍、凈化從政環(huán)境、推動反腐倡廉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深入開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二、關于廉政文化建設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
從文化視角研究當前的反腐敗問題,首先要對廉政文化建設的基本理論作出正確的認識和概括。近年來,理論界對廉政文化的內涵、外延、功能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理論成果。但筆者認為,在一些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中仍存在概括不準確、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等問題,有必要進行新的論證和分析。
關于廉政文化建設的指向和重點問題。所謂廉政文化,就是指以廉政為思想內涵、以文化為表現形式的一種文化,是廉政建設與文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但從整體研究情況看,目前對廉政文化建設的指向性概括卻存在偏頗。如,廉政文化是以廉政制度為基礎,以廉政理論為指導,以廉政理念為核心,以廉政教育活動和廉潔文化藝術為載體,教育公職人員廉潔奉公,形成崇廉、尚廉的一種文化。再如,廉政文化是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廉政教育等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體,[2]等等。按照這種理解,廉政文化建設的指向是掌握公共權力的黨政干部和公職人員,重點是預防權力腐敗,基本途徑和方法就是“進機關”、“進班子”。這種認識實際是曲解了廉政文化的本質含義,也是導致廉政文化建設長期疲弱的重要原因。
出現上述認識偏頗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混淆了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的關系。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是兩個不同的范疇,廉政教育的指向是黨政干部和公職人員,通過教育來啟發(fā)國家公職人員廉政意識,使這部分群體不想腐敗、不愿腐敗,廉政教育指向錯誤,就會導致“上面有病,下面吃藥”的現象;廉政文化建設的指向是社會公眾,通過文化建設形成對廉政行為的普遍認同和社會評價,創(chuàng)造一種社會氛圍和壓力機制,使權力使用者不能腐敗、不敢腐敗,廉政文化建設指向偏差,就會出現“曲高和寡”,難以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從這個角度理解,廉政文化比廉政教育所包含的外延及涵蓋的范圍更廣。
基于這種分析我們認為,從本質上講,廉政文化是一種社會文化和大眾文化。在內涵上,廉政文化應分為四個層面:一是廉潔的政治文化,即培養(yǎng)公民的民主意識、責任意識、法治意識、廉潔意識和參政意識,使廉政成為全社會的政治共識;二是廉潔的社會文化,即在社會成員中營造“以廉政為榮,以腐敗為恥”的社會風尚,使人們在廉政氛圍中思想得到升華;三是廉潔的職業(yè)文化,即在各行各業(yè)形成愛崗敬業(yè),克己奉公,潔身自愛的職業(yè)環(huán)境;四是廉潔的輿論文化,即借助文藝、廣播、影視等媒介,弘揚廉政思想,在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發(fā)揮輿論導向作用。根據這個本質內涵,廉政文化建設的目的是把廉政意識轉變?yōu)橐环N社會文化,重點是強化社會效應,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輿論和環(huán)境氛圍;廉政文化建設的途徑是面向全社會,不斷拓展工作領域,動員全社會的廣泛參與,使廉政文化建設與社區(qū)文化、校園文化、企業(yè)文化和農村文化建設融為一體,輻射到社區(qū)、家庭、學校、企業(yè)和農村,延伸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通過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形成一種崇尚廉潔、貶斥貪污腐敗的社會評價,贏得廣大人民群眾對廉政建設的認同、支持,推動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反腐倡廉建設,從而為廉潔從政營造良好社會文化氛圍。
關于廉政文化建設的針對性問題。廉政文化建設是針對腐敗文化而言。從哲學的觀點看,一個事物的存在總有它的對立面。同樣,廉政文化的對立物就是腐敗文化。反腐敗斗爭既是一場重大的政治斗爭,同時也是一場十分艱巨的先進思想文化戰(zhàn)勝腐朽沒落思想文化的斗爭,是廉政文化與腐敗文化的動態(tài)博弈過程。要反對腐敗,就必須反對腐敗文化;要鏟除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