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0-07-19 08:41:36 訪問次數(shù): 佚名 信息來源: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
-
1941年5月,毛澤東主席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了題為《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針對當時在學風中存在的問題,號召全黨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反對主觀主義。1942年2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發(fā)表題為《整頓黨的作風》的演說,強調(diào):“學風和文風也都是黨的作風,都是黨風?!蓖甑?月8日,毛澤東主席又在中宣部和中央出版局聯(lián)合召開的宣傳工作會議上作了題為《反對黨八股》的報告,批評寫文章、作報告時脫離實際的形式主義文風。延安整風運動時期把文風、學風與黨風建設問題放在同一理論高度來對待,充分說明文風問題看似小事,實則關系重大。
歷史地看,當年所提到的文風和學風,都是思想方法問題。加強和改進黨的文風,其根本目的是要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改進黨的思想作風,提高黨的思想理論水平。馬克思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庇泻玫乃枷氩艜泻玫恼Z言表達形式,也才會有好的文風。換句話說,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恰切的語言表達形式往往是互為表里、缺一不可的。
文風不僅僅是文風,而且也是社會風氣、官場風氣及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在我國歷史上,“風氣”歷來是考察民政得失的一面鏡子、一個風向標。由于其源自民間,關乎民意,對全社會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及引導作用,故而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不敢對其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鬃犹岢龅摹芭d觀群怨”中的“觀”,其意即為“觀風俗之盛衰”(東漢鄭玄)、“考見得失”(南宋朱熹)。漢代《毛詩序》在解釋詩經(jīng)“六義”中的“風”時說:“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可見,“風”關乎民情、系于民意,其根源在于民心。得風氣之先者得天下。歷史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要樹立黨的良好形象,首先就要從根本方法上改進黨的文風、學風和會風等等這些“風氣”。
世界上任何一種理論幾乎都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沒有實事求是的品格,理論只能是沒有意義的空談。沒有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也就沒有實事求是的寫作文風和講話話風。在文風的實踐方面,鄧小平同志曾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有學者分析,鄧小平同志的語言通俗樸實,簡潔明了,直截了當,而且充滿了幽默、風趣和智慧。比如他的“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摸著石頭過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等等這些論斷,其道理集中深刻,其語言簡潔自然,一語中的,富于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成為家喻戶曉的至理名言。鄧小平同志的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嚴格遵循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才會有對事物本質(zhì)的深刻認識,也才會有富于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的清新文風。
與以往相比,我國當前的社會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遷,一系列新問題的出現(xiàn)也使我們的黨風建設面臨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對黨風建設的要求也就越高。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從領導機關做起,大力整治文風會風,提倡開短會、講短話、講管用的話,力戒空話套話。”有鑒于此,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弘揚優(yōu)良文風,以良好文風帶話風,以良好的話風促會風,從根本上轉(zhuǎn)變工作作風,樹立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