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06-03-06 12:17:25 訪問次數: admin 信息來源:原創(chuàng)
帶著對建設常德新農村的思考,2月28日至3月1日,市委副書記劉本之到石門縣新鋪鄉(xiāng)新鋪村、皂市鎮(zhèn)白沙渡村,桃源縣馬宗嶺鎮(zhèn)劉炎村、楓樹鄉(xiāng)蘇家堆村考察新農村建設工作。劉本之一行實地考察了村容村貌、村民生活,詳細了解村民收入狀況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情況,與鄉(xiāng)村負責人、部分村民進行了座談,并深入到農戶家中,征詢農民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見和建議。
劉本之一行所考察的這幾個村,在常德農村中,經濟狀況和地理條件屬于中上等水平,年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以上,道路已經硬化到村,有的到了組,基本實現了通電話、通有線電視,80%的農戶新建有樓房,居住相對集中,已具有現代農村中心村的雛型。劉本之勉勵大家,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基礎條件,運用好國家支持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政策,把廣大農民群眾團結在一起,堅持自主性,調動積極性,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在新農村建設中帶一個好頭。
劉本之強調,根據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聯系常德的實際我們必須抓住四個重點:
構筑新產業(yè)。農村的發(fā)展,根本在生產力的提高,新農村的活力來自農業(yè)產業(yè)的支撐。要繼續(xù)大力調整農業(yè)產業(yè)結構,推進農業(yè)產業(yè)化,發(fā)展綠色農業(yè)、標準化農業(yè)、高科技農業(yè),要逐步改變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推進農業(yè)的規(guī)?;蛯I(yè)化經營,這是與新農村建設中其他目標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的變革。農村的新產業(yè),一方面要有新產品新品牌,另一方面就是要有新的經營方式。
創(chuàng)造新環(huán)境。要下大力改造農村的基礎條件,包括通路、通水、通電、通電視電話、通沼氣等,在較短的時間內使農村的交通通訊條件、文化衛(wèi)生條件有一個明顯的改觀;另外要逐步推進農民新居和農村的新村建設,居住相對集中,有利于節(jié)約土地、配套服務設施、改善生活質量,是未來農村的發(fā)展方向。
建立新體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中國社會發(fā)展歷程中一場深刻的變革。他既包括物質的投入、條件的改善,也包括體制的變更、機制的理順。在新農村建設中,我們要真正建立完備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新型的農民合作組織,特別要注意完善符合國情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讓公共財政覆蓋到農村,讓公共服務延伸到農村。
培育新農民。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農民的主體意識,農民的積極參與,農民的素質提高,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保障。要實實在在的通過改善農村條件,留住一批青年農民,解決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弱質化的問題;要實實在在的為農民的教育和培訓提供條件,提高農民“義務”的興趣和能力;要實實在在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堅持以人為本,全方位的服務農民、提高農民、塑造農民,讓廣大農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成為主動者、主人翁、主力軍。
市委副秘書長、市農村辦主任石成林、市委副秘書長、市委政研室主任洪振海陪同調研。